脍炙人口的《绣金匾》是20世纪30年代陕甘宁边区新正县土生土长的民间艺术奇葩,在中国民歌艺术殿堂里绽放着璀璨的光芒。
起先创作这首歌的作者,叫汪庭有。他祖籍陕西商南,生于1916年。1918年因灾全家出外逃荒,其父携带全家沿门乞讨度日,受尽磨难。1923年在陕西鄜县(今为富县)羊圈沟居住下来。庭有给人放牛羊,伙食自理,每日仅得一小串麻钱。13岁后开始种庄稼、务农活,冬天闲时上山打柴,挑到县城去卖,以维持生计。18岁上患“出水病”,后又得“柳拐子”病。恰在此时,父母相继去世,他与兄长分手,离开了生活12年的羊圈沟,独身流浪,靠给别人拉长工、打短工谋生。在此期间,曾被国民党部队拉壮丁关押了3天,后伺机逃脱。
直至1936年,汪庭有流落至新正县马栏区三乡——杨家店子落户定居。他在马栏开荒种地,学做木匠活。由于他心灵手巧,勤奋好学,干活认真,不计报酬,逐渐成为方圆一带小有名气的巧木匠。
汪庭有未念过书,但他很喜欢当地的民间秧歌。当年当放羊娃的时候,他深受同伴们经常传唱的《五更道情》、《绣荷包》、《五哥放羊》等民间歌谣的熏陶。在马栏期间,生活环境的改善和边区的种种新气象,给汪庭有的生活注入了无限的激情,使他感受到从未有过的愉悦和欢乐。再加上他悉心的搜取和提炼,于是就在挥动锯子和刨子的间隙里,他便不由自主地哼出歌来。他的歌,不是用文字写出来的,而是由感情化成一串串声音唱出来的,反映了穷苦农民翻身作主、自由生产、生活的心声。
在编歌的过程中,由于不识字。有时刚把第一节编好,编第二节时,往往又把前面的忘了。为此,他想了个法子,每节编好后,教给村里孩子唱,当他忘了时,村里孩子记住了,这样就克服了不识字的困难,编出了许多优秀的民歌。在当时的马栏川,大多数老百姓都会唱他编的歌。像《表顽固》,这是一首长歌,分12个月来唱,每个月8句,详细地叙述了友区(抗日战争时期的国民党统治区)受顽固分子蹂躏的痛苦,唱起来很动情。1944年,他出席了在延安召开的陕甘宁边区文教英雄大会。会上,他以“珍珠倒卷帘调”唱给中央领导和与会同志听,得到了一致夸奖,并获得“甲等艺术英雄”称号,受到表彰奖励。当时,着名作家、诗人艾青撰文《汪庭有和他的歌》,(《解放日报》1944年11月8日第4版)对其予以高度评价。接着他还编了一首《防汉奸》,也很有名。他编的歌,最为着名的就是后来传唱了几十年的《绣金匾》。《绣金匾》最早叫《十绣金匾》,歌词是:
正月里闹元宵,金匾绣开了,
金匾绣咱毛主席,领导的主意高;
一绣毛主席,人民的好福气,
你一心爱我们,我们拥护你!
二月里刮春风,金匾绣得红,
金匾上绣的是,边区陕甘宁;
二绣陕甘宁,世事多太平,
军和民大团结,大家一条心。
三月里是清明,金匾绣三层,
金匾上绣的是,模范八路军,
三绣八路军,抗战下决心,
对民众多恩情,爱国爱人民。
四月立夏天,金匾绣得宽,
金匾上绣的是,八路军大生产;
四绣军生产,比民忙大半,
夜晚间守警戒,白天务种田。
五月五端阳,金匾绣得亮,
金匾上绣的是,边区老百姓;
五绣老百姓,抗战最热情,
组织起自卫军,打倒小日本。
六月热气腾,金匾绣花云,
金匾上绣的是,民众的劳动;
六绣民劳动,有利有名声,
行行出状元,二流子成英雄。
七月里七月半,金匾绣得宽,
金匾上绣的是,妇女的生产;
七绣女生产,织布又纺线,
加入识字组,要当女状元。
八月里八月半,金匾绣得圆,
金匾上绣的是,边区合家欢;
八绣好家常,卫生身体强,
全家人都和气,民主好商量。
九月里九重阳,金匾绣得长,
金匾上绣的是,移民上天堂;
九绣难民来,政府好优待,
老户们帮助他,吃用有办法。
冬里天气寒,金匾十绣全,
金匾上绣的是,政府恩情宽;
政府恩情宽,冬学到处办,
有吃有穿有文化,快活过新年。
这首《十绣金匾》唱的是《绣荷包》的调子,极富乡土气息。荷包本是民间男女表达爱情的信物,汪庭有觉得给政府、领袖、部队送荷包不合适,因此借用其调改为《绣金匾》,来歌颂边区人民在党的领导下翻身过上好日子的欣欣向荣景象。这首歌一经传唱,不胫而走,很快红遍了陕甘宁边区。抗战胜利后,为了配合革命斗争形势的需要,在专业文艺工作者的帮助下,《十绣金匾》的“十绣”被精炼为“三绣”:
正月里闹元宵,金匾绣开了,
金匾绣咱毛主席,领导的主意高。
二月里刮春风,金匾绣的红,
金匾上绣的是,救星毛泽东。
一绣毛主席,人民的好福气,
你一心为我们,我们拥护你。
二绣总司令,革命的老英雄,
为人民谋生存,能过好光景。
三绣八路军,坚决打敌人,
消灭了反动派,全国享安宁。
1976年,毛泽东、朱德、周恩来三位党和国家领导人相继逝世后,歌中又增加了歌颂周总理的内容,前四段保持原貌,将原版的“第三绣”改为:“三绣周总理,人民的好总理,鞠躬尽瘁为革命,我们热爱你。”经歌唱家郭兰英在中央电视台一演唱,再度热起来,响彻了大江南北、长城内外,成为群众喜闻乐见、耳熟能详的革命民歌,寄托了亿万中国人民对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的无限眷恋和缅怀之情。
汪庭有从1944年开始识字,刻苦用功,不久便能看懂边区的《群众报》。他在当地组织了1个秧歌队、2个卫生组、1个宣传小组,团结周围群众,闹秧歌、教唱歌、读书报、办黑板报……活动开展得红红火火。他是解放区培养的农民歌手,可以说,没有汪庭有,就没有这首艺术生命之树长青的优秀民歌。
扫一扫在手机打开当前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