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egend id="h4sia"></legend><samp id="h4sia"></samp>
<sup id="h4sia"></sup>
<mark id="h4sia"><del id="h4sia"></del></mark>

<p id="h4sia"><td id="h4sia"></td></p><track id="h4sia"></track>

<delect id="h4sia"></delect>
  • <input id="h4sia"><address id="h4sia"></address>

    <menuitem id="h4sia"></menuitem>

    1. <blockquote id="h4sia"><rt id="h4sia"></rt></blockquote>
      <wbr id="h4sia">
    2. <meter id="h4sia"></meter>

      <th id="h4sia"><center id="h4sia"><delect id="h4sia"></delect></center></th>
    3. <dl id="h4sia"></dl>
    4. <rp id="h4sia"><option id="h4sia"></option></rp>

        点击图片右键保存至桌面打印

        点击右键保存图片

        当前位置: 首页 > 365足球比分 > 红色马栏 > 党史资料

        习仲勋的旬邑故事

        时间: 2020-12-10 16:06:31
        来源: 旬邑县政府
        作者: 党史办-管理员
        责任编辑: 党史办-管理员
        【字体: 打印

        群众领袖习仲勋

        习仲勋,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党和国家杰出领导人。在70多年革命生涯中,他始终将“热爱人民,依靠人民”贯穿始终,从人民智慧和实践中汲取养分、获得力量,创造性执行党的路线方针政策,团结带领工农兵各界人士,开展民主革命和社会主义建设,备受党员干部和人民群众爱戴和拥护。毛泽东赞他“是从群众中走出来的群众领袖。”从土地革命战争到抗日战争,习仲勋为中国革命胜利,不惧艰险和牺牲,走遍关中分区山山水水和旬邑沟沟坎坎。他热爱群众,心系群众,视群众为衣食父母和兄弟姐妹,在他工作过的地方,留下了许多感人故事。

        请肖翰林出山

        肖之葆,旬邑县籍前清翰林,历任刑部主事、郎中、参议等职,思想进步、德能皆优、公正廉洁、不避权贵。辛亥革命后,清朝灭亡,袁世凯窃据国权,他不与其为伍辞官还乡,避居山间洞崖,以教书务园为业。

        习仲勋读中学时,就听过肖之葆大名,对其品德才学很是敬佩。关中特区时期,西安事变爆发前,习仲勋作为关中特区苏维埃政府第一副主席兼党团书记,考虑将这位三秦名儒发展成党外朋友和革命助手。1936年5月,关中特区在东北军围剿陷落的非常时期,担任中共关中特区工委书记的习仲勋,安排中共地下党员、赵家洞桑村老农赵志泰,与肖之葆首次进行秘密联络,请他在自愿和安全的前提下,以品德声望为共产党和百姓做力所能及的事,被肖之葆以“清朝过来的老朽,已不关世事”为由谢绝。对肖之葆谢绝助共产党一事,习仲勋以其不反对共产党并暗含认同之态,断定肖之葆内心已受到共产党很大震撼,便并不气馁。年内10月,习仲勋委派好友杨宗伟,带拜师求教信和自创文章《我所认识的共产党》来见肖之葆。肖之葆略感惊异,心知拜师出于礼、统战是目的,见文章宏达流畅、文采飞扬,便知求教是表、宣传是里。于是,被习仲勋至诚至贞信仰所打动,改以年迈学浅、不合时宜,难为其师枉受殊荣而委婉推辞。

        对肖之葆二次婉拒,习仲勋豁达理解但不改初衷,不时通过中共党员赵志泰、杨宗伟,将有中共方针政策的报刊信息传达给肖之葆。虽然肖之葆口头上一再婉辞,但行动上却不断接近中国共产党。长征红军到陕北后,肖之葆尽管经济困难,仍变卖衣物、向亲友借贷资助红军抗日,荣获朱德总司令赠“清明杰士,纾难红军”锦旗一面。杨宗耀、肖鸿章等中共党员、无辜群众被国民党逮捕关押期间,肖之葆联络群众举状担保,帮助他们获释。此外,肖之葆还暗中支持女婿孟宗信、外孙秦锰及其好友文普华、吴敬贤等知识青年参加革命、加入中共,成为地方革命骨干。

        习仲勋对肖之葆为党所做工作十分满意,选其部分诗文、书法作品送毛泽东过目。毛泽东阅后,赞其“不愧为翰林”,让党内“马背书法家”舒同,以中共中央名义去信邀请肖之葆,传邀请之意,宣中共抗日民族统一战线主张。为此,习仲勋登门拜会肖之葆并先行敬师礼,肖之葆以待贵宾礼敬还,谈笑风生共话天下时事风云。

        陕甘宁边区第二届参议大会,选举肖之葆为陕甘宁边区政府委员,鉴于肖之葆意见,使用箫筱梅对外公布,肖之葆正式爽约出山。

        百字判一案

        习仲勋曾对司法工作者说:“走出‘衙门’,深入乡村,依靠人民办案,发挥民间调解的作用。千百事件整天发生在人民中,最适当的解决办法也就在人民中。只有通过人民,才会解决得最快、最正确”。这也是当时当地百姓爱说“找习专员说理去”的原因。在习仲勋看来,民间调解不是一个单纯的司法问题,本质是为人民服务的问题,是衡量干部群众观点、群众感情、群众作风的一个试金石。这方面,习仲勋在关中分区有许多事为人称道,一棵树案就是一例。

        职田镇青村农民姚宪章,以同村姚宗弟祖墓埋在自己地内为由,要求姚宗弟给予补偿。约谈失败后,姚宪章持斧砍倒姚宗弟墓地一棵树。姚宗弟为此将姚宪章告到当地县抗日民主政府。1937年9月8日,关中特区专员霍维德签署传票,请青村村长穆三起传唤姚宪章。因国共两党关中摩擦日益恶化等原因影响,霍维德调走后,案子在中共关中分委书记习仲勋兼任关中分区专员和新正县抗日民主政府县长任上,于1941年5月20日由习仲勋作出了言简意赅令人折服的判决:

        判决书全文103字,以“年代久远,毫无根据”否定了姚宪章所持姚宗弟祖墓埋其地内的说法;对已砍倒的树,判定“树头、树本全归姚宗弟,姚宪章不再赔偿其损失”;为免两家以后因此再起纷争,判明“今后两家地边之树,长在谁家地内,即归谁家”;既解了纠缠不清的历史遗留问题(祖墓埋谁地内),又解了已砍倒树的现实归属问题,还防止了未来可能出现的纠纷;措辞精练,判决情理兼备,堪称司法文书一范本。速审速判管长远,反映了习仲勋尊重民声诉求的政治觉悟和高效务实的工作作风。

        扞卫婚姻自由

        关中分区时期,抗日民主根据地内封建买卖婚姻逐步被予以取缔。湫头车家沟农家姑娘张水红,个子高挑、皮肤白净、模样俊俏、机灵能干,因父母收受了岘子村富户郭家一笔不菲彩礼,受“儿女婚姻父母之命媒妁之言”和“嫁鸡随鸡、嫁狗随狗”愚昧思想禁锢,被迫嫁给了精神病患者郭狗娃,经常遭其侮辱、打骂,几次被逼上吊自杀。

        一日,中共关中分委书记习仲勋,趁集到新正县湫头,向群众作演讲,动员男女老少行动起来,开展大生产运动,粉碎日本帝国主义侵华战争和国民党顽固派军事摩擦,解放妇女并反对封建包办买卖婚姻。一个听习仲勋演讲的好心大娘,回家后给张水红出主意说:“好娃哩,不要胡想。今湫头集上开大会,关中分区习专员讲话。他对老百姓可亲了,称咱是父老兄弟姐妹。你快去找他。专署在新正县三区阳坡头村,翻沟过去就到了。”当晚张水红翻沟找到习仲勋,通过司法渠道和郭狗娃离了婚。

        后来,警一旅三团骑兵连班长张廷律和张水红结婚。结婚当日,习仲勋亲自上门贺喜并讲“几千年来,妇女受封建制度压迫最深。嫁鸡随鸡、嫁狗随狗,不知害了多少良家妇女。丈夫明明是个精神病,女方不敢反抗,更不能离婚,这是哪家的道理?在我们共产党的地盘,不允许这种荒唐事存在。张水红敢于反抗封建婚姻、争取婚姻自由,应该受到鼓励。张廷律冲破世俗偏见,敢于娶离了婚的女子为妻,勇气可嘉。”

        照顾盲人“干娃”

        习仲勋驻马家堡领导关中分区革命和建设时,办公室设在沟边一马姓群众家,家有一乳名“白狗”的三四岁小盲童。该童未足岁时,母亲去世、父亲离家出走,成为孤儿,由其姑代为养育;三岁患天花,因无钱医治,挨到烧退后,就此双目失明。听闻“白狗”不幸遭遇后,习仲勋感叹“孩子可怜啊,等革命胜利了,一定要根治天花,绝不能让一个好端端的孩子因这种病变成盲人。”

        日久生情,习仲勋喜欢上了“白狗”,每看到他,就会亲昵地拍一下他的脑袋,说“叫干大”(陕西方言“干大”, 意“干爹”)。

        习仲勋因革命需要离开马家堡后,念念不忘干娃“白狗”,常感慨“白狗要是眼睛看得见,我一定把他送部队去,那娃精灵得很!”

        解放后,习仲勋依然惦记着“白狗”命运。打听到干娃“白狗”跟着吹鼓手混饭吃,想到盲人跟在吹手后那可怜样,习仲勋一时神色黯然。1951年,他派人将“白狗”接到西安,遍寻各大医院为干儿治眼。因失明过久,无法复明。为让干儿有生活一技之长,习仲勋托人将他送到秦腔剧团尚友社学音乐和乐器。“白狗”最终掌握了各种乐器演奏技巧,成为了尚友社的“全把式”。

        钟情旬邑布鞋

        1940年,关中分区机关从马家堡转移到阳坡头,习仲勋办公和住宿地点设在张廷富家。张廷富1933年加入中国共产党,为人实诚,办事可靠,比习仲勋大5岁,习仲勋驻阳坡头期间称他“老哥”。张廷富妻子叫何存子,是一贤惠能干、心灵手巧的农家妇女,平日除给习仲勋做饭洗衣外,还给她做布鞋。为此,习仲勋曾对何存子讲“我在家就爱穿母亲做的布鞋,嫂子的布鞋让我想起我的母亲,太谢谢你了!”

        1942年7月,习仲勋调赴延安,走前专程去阳坡头与张廷富辞行。临别时,何存子从柜里取出按习仲勋脚码事先做好的两双布鞋,说“你这一走,不知啥时再见。有人去延安时,我再给你捎。”

        17年后,已是国务院副总理的习仲勋,在国事操劳间,仍惦记着他生活过的小山村阳坡头和他的老哥张廷富。他抽空给张廷富亲笔去信,邀请张廷富来京做客,还不忘让嫂子(何存子)给他做两双布鞋。见到张廷富,习仲勋高兴迎上前去, “廷富老哥”称呼不改。接过张廷富带来的两双布鞋,习仲勋边穿边说“我就爱穿嫂子做的布鞋,穿上又舒服又好看”。作为答谢,习仲勋将张廷富留在家中住了20多天,让秘书陪着参观北京名胜古迹,临别时还送了张半身照片留作纪念。

        为李树祯看病

        旬邑后掌村李树桢,是习仲勋三原师范同学。1937年初,习仲勋驻马家堡时,李树桢闻讯赶来拜访。叙旧之外,李树桢欣然答应习仲勋的革命动员,不久担任了抗日救国会长,并以教师身份发展党员和建立情报组。1942年,因叛徒出卖,李树桢被国民党特务逮捕并因受刑留下眼疾。1958年,习仲勋写信邀李树桢赴京治眼疾并安排住处。李树桢在女儿李芳婵陪伴下,在北京第六医院看病一住整三年。其间,日理万机的习仲勋经常抽空去看他们,还把他们请到家中吃饭和聊天。对此,老革命们动情地说:“仲勋这人就是好,没有忘记咱们,跟着他干革命没有白干。”

        1969年,李树桢病逝。“文革”结束后,李树桢女婿乔乾坤五次拜访习仲勋,次次受到热情招待,他回忆“每见到习老,他总像可亲的长辈一样,问长问短,忆往事,唠家常,说笑话,让人心里感到十分温暖。”此间,习仲勋根据中央扶持老区脱贫政策,多次斡旋批钱批物帮助旬邑老区发展,给旬邑调拨过公车和煤矿建设专款。

        习仲勋晚年,常怀念战争年代他战斗和工作过的地方,常想在那的朋友、战友和乡亲,曾多次说很想回旬邑走一走、看一看。每有旬邑人去拜访他,他都要问旬邑的变化和发展,问他结交的老红军、老朋友及其家人的情况。旬邑发展上的困难,他在政策范围内,尽力予以帮助解决。旬邑朋友有难,他不遗余力帮助。

        2000年,习仲勋夫人齐心女士携儿子远平、女儿桥桥回访旬邑,看望了习仲勋义子马家堡村马崇明一家,见到习仲勋昔日办公室依然如昨,由马崇明老伴每天亲自打扫,习仲勋当年用过的桌椅仍定点放在原处,无声诉说着70多年前的往事,似乎在期盼着主人归来。

        习仲勋革命一生,旬邑革命战斗的六年岁月,在他革命生涯中占有重要地位。习仲勋曾说“关中分区有个旬邑县,那里的村庄我跑遍了,而且在很多村里都住过。随便说一个村子的地理地貌,我马上能说出那个村名来。只要是六十岁以上的人,随便说一个人的貌相和他是哪个村子的,我能一口说出他叫什么名字,住在村子哪个位置,家里有几只窑,院里或者崖头有什么树,这人都做过什么,尤其是对革命有过什么贡献”。习仲勋与旬邑人民每一件故事,无不映射着他伟岸的人格魅力,折射着他坚定的党性宗旨、群众观点、人民立场,深刻反映着他“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的认真执着。习仲勋依旧是值得今天所有党员干部学习的光辉榜样。

        值习老逝世十二周年之际,谨以此文纪念习仲勋同志。

        扫一扫在手机打开当前页